交九之後,在不少短視頻和社交APP上,全國各地比冷的段子層出不窮:
山東人説:“再也不用羨慕東北人潑水成冰了,山東也可以。”
浙江人説:“錢塘江兩岸和西湖都結冰了,你們説我們冷不冷。”
海南人説:“寒流來襲,我們也扛不住了,都在排隊買羽絨服!”
……
青海人也不甘落後,1月7日,西寧“挑戰”全國最低温度——零下19.6攝氏度。
很多人認為,因為受寒潮的影響,今年肯定是近年來最冷的一年。
冷空氣是致使天氣變冷的“罪魁禍首”,在冷空氣家族中,有一種神祕的天氣現象——寒潮。
氣象學中這樣定義寒潮,寒潮是指來自高緯度地區的寒冷空氣,在特定的天氣形勢下迅速加強並向中低緯度地區侵入,造成沿途地區大範圍劇烈降温、大風和雨雪天氣。
中央氣象局公開數據顯示,2020年12月29日起,中國出現影響全國大部分地方的寒潮天氣,我國從北方開始經歷了一波強勁的降温。1月6日,北京氣温跌至1966年以來的最低值。
極地冷空氣影響我國多地
寒潮是一種成因非常複雜的天氣現象。我國位於歐亞大陸的東南部,北面是蒙古國和俄羅斯的西伯利亞,再往北就是北極地區,是所有冷空氣的發源地。
隨着季節更迭,每年進入冬季後,極地冷空氣不斷加強,常伴隨西風槽後之西北氣流向南侵襲,造成當地氣温驟降,形成寒潮天氣,由於冷空氣會造成地面氣壓驟升,進而出現大風等天氣。
極地冷空氣南下的方向一般是北美或者歐亞。據瞭解,2019年1月,南下至北美的寒潮影響了美國、加拿大等多個國家,今年,極地冷氣團向歐亞方向南侵,導致我國多地出現寒潮天氣。
我省位於青藏高原東南部,受海拔等因素的影響,冬季氣温本來就低,受到全國寒潮天氣的影響,1月以來,我省很多地方也迎來了最低温,其中,1月7日,西寧的最低氣温達到了零下19.6攝氏度,但這個温度並不是西寧歷年來的最低温度。青海省氣候中心現有的監測數據顯示,西寧1月份的最低氣温出現在1955年,温度為零下24.9攝氏度。1978年,我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瑪多縣的氣温為零下48.1攝氏度,為我省1月最低温度。
依據中央氣象台2006年制定的我國冷空氣等級國家標準,我國北方採用的寒潮標準是:24小時降温10攝氏度以上,或48小時降温12攝氏度以上,同時最低氣温低於4攝氏度。根據省氣候中心監測數據顯示,1月5日至7日我省青南牧區及海北局部8站出現2021年來首次寒潮天氣。雖然1月以來西寧的氣温降低明顯,但按氣象學標準,截至1月14日,西寧其實並沒有達到寒潮天氣標準。
拉尼娜現象是否影響我省還有待研究
導致近日我國氣温持續走低的原因,除了受極地冷空氣影響外,還有拉尼娜現象,它對降温也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。
拉尼娜是西班牙語為“小女孩”的意思,也稱為反厄爾尼諾現象,指發生在赤道太平洋東部和中部的海水大範圍持續異常變冷的現象,表現為海水錶面温度低出平均值0.5攝氏度以上,且持續時間超過6個月以上。
自2020年8月以來,赤道東太平洋已經進入了拉尼娜狀態,當時專家預測2020年入冬後,拉尼娜狀態會達到峯值。
青海位於我國內陸,離海洋比較遠,所以拉尼娜現象是否會對我省氣温產生具體影響,目前並沒有相關的科學考證,但青海省氣候中心的專家記錄了拉尼娜現象發生時我省的氣候情況。
我國自2000年以來發生了5次拉尼娜事件,包括2008年的南方大暴雪。5次拉尼娜事件都對我國內蒙古東部、東北地區以及華北地區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影響,使得這些地區的温度比往年同期偏低了1攝氏度至2攝氏度,部分地區偏低2攝氏度以上。
據青海省氣候中心提供的數據顯示:2007年至2008年的拉尼娜事件中,我省大部分地區的降水偏多。2010年至2011年的拉尼娜事件,柴達木地區的降水量增多。2011年至2012年的拉尼娜事件中,除了柴達木盆地之外,我省大部分地區的降水偏多,其中東部農業區和青南地區的降水偏多明顯。
今年,在拉尼娜事件影響下,南下我國的冷空氣活動將更加頻繁,會對我國中東部地區的影響比較大,但由於青藏高原複雜的地理環境和局地地形影響,拉尼娜事件對青藏高原的影響還需進一步研究。
我省氣候呈現局地特徵
依據青海省氣候中心2020年12月氣候影響評價報告,12月我省的平均氣温為零下9.2攝氏度,較常年值偏高了0.3攝氏度。較常年而言,東部農業區大部、祁連山地區以及大柴旦、德令哈、興海氣温較1981年至2010年平均值偏低0.5攝氏度至2.1攝氏度,其中湟中偏低幅度最大。省內其餘地區偏高0.2攝氏度至2.9攝氏度,其中玉樹、果洛偏高1攝氏度至2.9攝氏度。
數據顯示,2020年12月,河湟谷地的平均氣温偏低,而果洛和玉樹等地的氣温卻比往年要高一些。
根據歷年冷空氣活動情況來看,冷空氣在南下過程中,我省北方大部易遭受冷空氣侵襲,尤其東北部的祁連山一帶及東部農業區受襲頻率較高,而青南高原由於海拔總體較高、緯度靠南,鮮有冷空氣活動,若非長時段積雪天氣出現,果洛、玉樹等地氣温更易偏高。
較大温差讓人們感覺異常寒冷
我國曆史上出現過很多次極寒的冬天,其中最嚴重的有4次,這4次寒潮也被稱為小冰河期。
我國著名氣象專家竺可幀所寫的《中國氣象史》中記載,殷商末期到西周初年是第一次小冰河期,東漢末年、三國、西晉是第二次小冰河期,唐末、五代、北宋初是第三次小冰河期,明末清初是第四次小冰河期。當時氣温劇降,造成北方乾旱,糧食大量減產。
我省現存志書《西寧府新志》《西寧府續志》和《西寧府衞志》等書中對這幾次小冰河期是否對青海造成影響並沒有相關記載。
青海省氣候中心氣象專家介紹,從監測數據可以看出,今年青海大部分地區的氣温變化都屬於氣温的正常波動。民眾體感較冷更多原因是日最高氣温的劇烈波動,由於前期冷空氣活動較少,多地氣温明顯偏高,但隨着兩次冷空氣侵襲,各地日最高氣温一路下跌,造成日最高氣温的較大波動,讓人們感覺異常寒冷。
河湟地區是青海省最主要的農業生產區域,目前已進入冬季,氣温起伏波動對設施農業的影響較大,雖然今年這個區域的温度較常年偏低,但民眾可以通過人工手段調節設施農業室內温度,以減輕寒流對作物的影響。除了農業,寒潮帶來的降雪和結冰,會對交通帶來不利影響。
如今,正值數九寒天、是我國一年中最冷的時候。四九之後,隨着冷空氣漸行漸遠,我省氣温也會慢慢回升。(王十梅)